·
一早驅車160多公里趕往銀林有機農(nóng)場。
馳過高速,鉆過隧道,越過高架,擠過熙熙攘攘的街道……
在離農(nóng)場還有七八公里時,路上開始越來越安靜,沒有再見到工廠之類的污染源,滿眼的綠色,沿路有一條長長的河流……透過車窗就能看到嶺南常見的荔枝園。
在下車前,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先看看這里的土壤生態(tài)如何。
這一看,心情瞬間跌落到谷底。荔枝樹下沒有綠色的草地,幾近光禿,這可不是我心中的生態(tài)有機農(nóng)園啊。
要知道前不久我剛從鄉(xiāng)伴另一個合作農(nóng)場佳美農(nóng)場回來,那兒的果園,蟲鳴鳥叫,綠意盎然。站在園子里,瞬間能體驗到生機勃勃的萬物和自然。現(xiàn)在窗外的荒蕪景象,卻讓人倍感疑惑。
而等到車子一路向前駛去,看到銀林農(nóng)場的招牌,我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搞錯了農(nóng)場的位置。
雖然隔得不遠,但與外部的荔枝園相比,眼前的銀林農(nóng)場卻是一番新景象,看起來美極了。
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草木香氣,讓人心曠神怡。這里,每一片綠葉都在訴說著生命的活力,每一寸土地都蘊藏著大自然的智慧。
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跟車上的另外一位小伙伴說:這個感覺,才對了嘛。
·
一進農(nóng)場首先看到的就是自砌的土面包窯和咖啡廳,咖啡廳里還有用農(nóng)場食材制作的生態(tài)小點心在售賣。
咖啡廳背面有一所小客棧,令我心動的是,小客棧的一樓還有一間小小的禪房,以后有機會真想來這里體驗打坐和飲茶。
在做了簡單的參觀后,一轉眼約定時間就到了,一同參與這次溯源的大地志愿者已經(jīng)來齊了。
帶隊的阿開老師在咖啡廳先給大家講了些注意事項。如:不可隨意采摘農(nóng)場的任何一蔬一果;注意腳下,不要踩踏到農(nóng)場菜地等。
隨后,志愿者們就跟隨農(nóng)場主郭老師開始了本次溯源。
整個過程中,郭老師跟大家講得最多的是土壤的養(yǎng)護,這也是他們最為驕傲的一點。
中藥渣發(fā)酵的肥當時聞起來還有點味兒,但農(nóng)場主郭老師似乎一點都沒有在意這點。
他一直滿面笑容的給大家講解如何發(fā)酵、如何翻堆……用雙手扒開堆肥,又是聞又是看,指著一處銀白色告訴大家,這就是土壤中的一種益生菌。
現(xiàn)在大部分普通土壤都缺這個,土壤失去了益生菌,也就失去了活力。
同行的小伙伴有人問到郭老師如何對付蟲害?
他直接回答:沒有想過怎么去對付。
一開始就只想把土壤照顧好,土壤好,菜地里的菜生命力就會更強盛,對蟲害病害的抵抗力就更強。這就好比,只要一個人的身體夠強壯,即使外界有什么流感之類的,對他來說,他的抵抗力也足以扛過去。
所以,只要一心照顧好土壤就好了。就算有蟲害,他讓農(nóng)場的阿姨噴點酵素驅趕一下就行了。
另一種酵素水肥,每一桶的表面都有一層白色的益生菌。
那幾桶藍莓酵素水肥看著就很誘人,一掀開一股濃郁的藍莓香味,讓我倒吸幾口口水。
郭老師說,酵素水不能直接澆地,要分到其他的池子里稀釋,池子里還放了氧氣泵一直給里面的酵素肥輸氧。
郭老師和他的團隊對土壤的精心養(yǎng)護,由此可見一斑。
待到我們親自走入菜地扒開土壤的那一刻,大家都吃了一驚,土壤肥沃,疏松透氣,那種疏松度深達40~50厘米。
土壤疏松才能透氣,植物才能更好的扎根,根系夠強壯,植物的生命力才夠強壯。
氣,在我學習的瑜伽里被稱作“Parana”,指生命本身,氣也是能量的源頭。我想,我們?nèi)祟愲x不開氣,植物也一樣啊,能輕松的扎根呼吸,是多幸福的事啊。
當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當我們走到其他農(nóng)戶的家庭用地時,果樹下寸草不生,一看就是打了不少除草劑。
阿開老師用力將農(nóng)具叉子插進土壤,站在農(nóng)具上,直接做上了瑜伽姿勢。這么硬的土壤,也難怪種的黃皮樹長勢一看就缺乏生命力。
△阿開老師現(xiàn)場做瑜伽
在田間地頭走了兩個小時,肚子也餓得咕咕叫了,郭老師同事催我們回去吃午餐了。
大家一起品嘗農(nóng)場自種蔬食。西紅柿、四季豆、莧菜、土豆,都是簡單常見的蔬菜,大鍋炒炒裝到盆里,各自打餐,沒有一樣不好吃的,我直接吃了兩大碗。
吃飽后大家繼續(xù)干活。志愿者們分成兩撥,一波去地里采樣,一波認真填寫大地監(jiān)管鏈評估檢查表。
隨機采好的菜樣由志愿者看著打包好,恰好由我將樣品寄到歐陸分析檢測。
數(shù)日之后,當聽到銀林農(nóng)場檢測通過的消息,我知道那是必然的……幸福的我們,接下來也有口福吃到銀林農(nóng)場的食物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