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伴有家
對很多中年女性來說,是沒有春節(jié)的。
過年屬于孩子,假期屬于家人,媽媽永遠在廚房。做不完的家務、走不完的親戚、陪不完的笑臉。
春節(jié)前后,整個家都是母親的主場。真累!
01
節(jié)沒過完,
就像是渡了一次“劫”
俗話說得好:
中年人的春節(jié),是劫難的劫。
身心俱疲,幾乎可以總結每個中年人的春節(jié)假期。
而中年女性更是如此。
累,是最要命的問題。
收拾衛(wèi)生、做飯、招待親戚哪里都需要她。
大部分情況下,中式家庭的春節(jié),總是母親做主力,仿佛是一個指令官,指示著大家干這干那。
從年前的打掃衛(wèi)生,收拾屋子開始,再到置辦年貨,購買年禮,幾乎都要母親參與。
即使有其他家庭成員幫忙,也少有能幫到位的,甚至有時還會幫倒忙。
比如,年前大掃除馬虎敷衍,導致母親要重掃一遍;置辦年禮,不看價格,買貴買錯……
一片混亂中,父親和孩子總是不知所措,活兒都讓母親一個人干了,其他人倒落了個清閑。
除了這些隱性壓力外,過年吃飯,才是煩惱的大頭。
大年三十往往是母親最忙的一天,為了一頓年夜飯從早忙到晚已不是稀罕事。
熱熱鬧鬧的晚宴全靠母親在廚房里叮叮當當響一天。越來越淡的年味,不至于完全消失,全靠母親的功勞。
總有人說,過年不是吃就是睡,但“吃吃吃”的背后,別忘了還有人在“做做做”。
廚房就是工作間,餐桌就是展示臺。
過年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中年女性的“義務勞動節(jié)”。
02
中年女性過年
不僅味淡了,更是味變了
女到中年,每逢過年,不僅味淡了,更是味變了。
過年期間,中年女性面對的煩惱不僅是假期內的“勞動壓力”,更是“過年”這一行動帶來種種例行精神壓力。
正如林清玄所說:
「當一個人無法過一個好年的時候,過年往往比平常帶來的更加寂寞與悲愁。」
家人的不體諒,不理解,以及家庭溝通中的錯位、忽視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例如,每年春節(jié)“去誰家過年”就是家庭中最易產(chǎn)生矛盾的問題之一。
《中國青年報》曾做過一次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有超過30%的夫妻因去誰家過年發(fā)生過爭執(zhí)。
而在這些爭執(zhí)中,女性回娘家過年的合理需求被忽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都是過年回家,回婆家可以,回娘家就不行,自然心理不平衡。
很多時候,為了去誰家過年而爭吵,并不是想要一個結果,而是在尋求對方的態(tài)度。
給女性以尊重,才是相互理解的開始。
實際上,春節(jié)期間,女性像這樣的需求被忽視還有很多。
家人對母親在新年期間的角色的固有定位,讓中年女性年復一年的隱身于新年節(jié)假之后,也讓她們付出沒有獲得理所應當?shù)母兄x和稱贊。
上野千鶴子在追憶父母時寫道:“父親對母親的感情在某種程度上被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角色遮蔽了。”
當一頓年夜飯上出現(xiàn)了一道孩子做的菜時,相信這個孩子一定會得到家人們的稱贊,但當媽媽做了一桌子佳肴時,屬于媽媽的稱贊又在哪里呢?
03
“節(jié)”后余生,
陪媽媽走進煙火
正視中年女性的付出,并真正的做出改善的行動,陪媽媽走進煙火人生中的瑣碎日常,才是能提升她們幸福感的行動之一。
在成為母親之前,她們也曾是愛笑愛鬧的女孩。當媽媽們重新?lián)碛姓瓶貢r間的主動權后,我們才有可能認識母親身份之外的,那個真正的她自己。
鄉(xiāng)伴有家提出家庭食育師計劃,提倡全家一起下廚,讓食物成為家庭關系的鏈接,讓廚房成為家庭共同勞動的場所。
日本百歲國寶級醫(yī)生日野原重明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家庭是什么”。
老人家回答說,家庭就是一起圍著吃飯。正是因為每餐都圍坐在一起,家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紐帶,彼此之間充滿感激之情。
就是因為共同面對了生命中的風風雨雨、起起落落,才成為了一家人,才有機會在一起吃飯。
家庭的廚房、餐桌承載著食物的認知、飲食的偏好、飲食的習慣、生活儀式感、家風傳承、傳統(tǒng)文化傳承。
這不僅是母親的責任,是需要一家人共同努力的,共同付出的行動。
媽媽可以給孩子做飯,孩子自然也可以給媽媽做飯。媽媽也應當擁有享受人生的權利。
希望所有的媽媽都能在過年期間盡情享受假期,體驗更多美好的人生,去遇見更美好的自己。